(网经社讯)01 产业链全景图

02 网约车行业现状
2025 年的网约车行业,竞争早已跳出单纯的价格战,进入多维度博弈的新阶段。头部平台稳守份额,腰部玩家加速追赶,聚合平台持续分流,整个市场的竞争密度不断提升。
竞争模式呈现清晰差异化:头部平台靠全场景覆盖站稳脚跟,延伸至顺风车、货运等领域;车企背景的玩家走重资产直营路线,靠定制新能源车和统一服务深耕细分场景;聚合平台则凭流量优势整合运力,通过精准补贴抢占订单,自动驾驶也已在部分城市试点混合派单。
03 上游产业链——供给端
网约车产业链上游是行业运转的核心基石,涵盖车辆制造、技术服务、能源补给等关键领域。规模上,新能源定制车型供给持续扩大,2024 年行业新能源车型占比达 46%,一线城市场超 60%,配套的充电网络、高精地图服务也同步扩容。
03-1、运力供给
合规化推进后,网约车市场供给已进入饱和阶段,就像一场快速扩容后的调整,平台、车证及驾驶员证的增长节奏都慢了下来。
截至 2025 年 6 月末,我国取得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平台共 389 家,较 2020 年末增长 88%;截至 2024 年 10 月末,网约车车辆运输证发放 321 万本、驾驶员证 748 万本,较 2020 年末分别增长 186%、159%。前期的爆发式增长后,如今各项合规资质的增速已明显放缓,市场供给逐渐趋于稳定。

03-2、运力企业——行业内卷,利润变薄
2024 年网约车行业像挤在拥堵窄巷里的车队,“利润薄、内卷、无序竞争、运力饱和” 成了高频标签,企业普遍承压。

对运力企业的调研更直白地戳破现状:39% 的企业直言经营环境 “十分恶劣”,行业像没规则的赛场,陷入内卷无序;另有 31% 觉得环境较差,被利润变薄、竞争激化的困局缠住。
尽管政府在推行业合规,企业仍普遍感到寒意 —— 超 80% 对未来两年持悲观态度:50% 认为内卷无序会愈演愈烈,33% 预判利润缩水、竞争加剧的压力还会加码。

尽管行业情绪偏冷,但超 50% 运力企业的入驻城市数、在管车辆规模较 2022 年增长 —— 行业从 “无序混战” 转 “有序发展” 的洗牌期里,合规企业靠扩规模攥紧市场地位。
但司机收入降、行业吸引力弱,超半数企业遇车辆空置率升、司机招采成本涨、流失率高的问题,拖慢效率也抬升成本。
企业需在增收同时,探索新运营模式、优化司机管理、提服务降空置率,应对挑战求可持续发展。

03-3、司机端——赚钱减少,司机流失
司机流失的核心是收入问题 —— 行业竞争、平台低价策略像挤一块固定的蛋糕,司机订单收入下滑,车辆运营成本却居高不下,实际到手收入被持续压缩。此外,司机对平台抽佣政策、运营规则不买账,转向其他平台,这也是流失的重要原因。

从在职司机的车辆成本看,运力公司提供车辆的司机中,65% 月租金在 3000-4000 元,叠加车辆保险、维修保养、事故罚款、管理费等开支,这些成本像一串沉重的砝码,是网约车司机运营成本高企的核心原因。
为扛住成本压力,司机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,甚至部分人选择在车内过夜 —— 这也是 “臭车” 比例上升的原因之一。调研数据显示,73% 的司机日均跑车超 10 小时,43% 超 12 小时,他们像上满弦的时钟,工作强度与压力已彻底拉满。

司机拉长跑车时长,订单和流水却像磨了更久的磨出粉更少 ——60% 日均订单≤20 单、76% 日均流水≤400 元;成本上升叠加流水缩水让司机实际收入大减,也让其与平台、运力企业的矛盾成越绷越紧的弦,司机认为高抽成、少订单、低运价是核心痛点,亟需行业、平台与政府共同关注改善。

04 中游产业链——激烈竞争
04-1、市场规模
中国网约车市场总体规模稳步攀升,2024 年达 2821.1 亿元,以年化超 20% 的增速发展,预计 2030 年将逼近万亿关口。这一增长得益于政策规范、下沉市场渗透与技术模式创新的多重驱动,同时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,未来仍有广阔增长空间。

目前总体呈 “饱和式增长”:平台数增至 360 家以上、人证车证创新高,供给像挤在同一赛道的车越聚越多,下半年随强监管增速放缓;订单量从 2023 年 91 亿单升至 110 亿单(1 月增幅达 58.2%),需求盘子扩大显行业活力,但供给饱和让司机接单量降、收入流水下滑。

04-2、行业竞争格局
中国网约车 “一超多强” 格局稳固,滴滴出行用户规模居首,其余等凭借差异化服务站稳脚跟,月均活跃用户均超 200 万。平台依托乘客与司机的双边网络效应持续放大价值,同时行业供给侧加速出清,超百家平台退出,头部平台新增用户领先,马太效应愈发明显。

滴滴出行如同行业的核心支柱,占据绝对垄断地位。2024 年,它在全国及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份额均超 70%,显著拉开与其他平台的差距。二线城市市场集中度更高,前三大平台占据 88.3% 份额,而一线城市的长尾玩家仍有更多生存空间。

2024 年滴滴国际业务订单量、交易额及营收均高速增长,第三季度国际业务交易额已占总交易额的 22.6%,成为集团增长新引擎。
国内网约车市场已是存量博弈的战场,滴滴份额稳固但订单增长放缓,而海外新兴市场如同待开拓的蓝海,凭借自身运营能力与核心资源,通过本地化服务和精准投资,滴滴完全可深度挖掘这片增长空间。

04-3、平台APP使用
网约车服务已像日常通勤工具般渗透到通勤、旅游等场景,用户使用日趋常态化,代表性平台 APP 的单日人均使用时长、启动次数均居高不下 —— 其中滴滴出行粘性稳居第一,2024 年单日人均使用时长 10.7 分钟、启动 6.6 次;曹操出行以 4.8 分钟、2.8 次紧随其后。
在已有高粘性基础上,头部平台下半年像赛道领跑者般持续加速,粘性增长亮眼:曹操出行、T3 出行实现使用时长与启动次数的整体提升;滴滴单日人均使用时长增长突出,进一步筑牢了自身的粘性优势。

05 下游产业链——用户需求
05-1、用户规模
网约车用户规模与新增量持续走高,如同稳步扩容的蓄水池。截至 2024 年 6 月,我国网约车用户达 5.03 亿人,同比增长 6.5%;出行服务行业月均 DAU 四季度突破 3500 万,9-10 月旅游旺季日均新增用户超 90 万。

网约车用户年龄像铺开的光谱渐趋多元,26-45 岁中青年仍是主力,但 25 岁以下与 45 岁以上用户合计近四成,催生新细分服务机遇;用户消费力中高占比超八成、中等占比提升,不同平台像不同定位的门店揽客 —— 滴滴、花小猪覆盖中低消费群体,主打品质的曹操出行对高价值用户吸引力更强。

05-2、全产业链带动
2024 年网约车全产业链是一张不断织密的协作网络,深化联动实现共生共赢。平台以自身资源整合能力为纽带,像串联起齿轮的链条般联动汽车制造公司、金融机构,持续加深产业链参与深度;同时以平台能力为支点赋能合作伙伴,共同撬动服务升级,合力打造更高效的一体化出行生态。

06 发展新趋势——自动驾驶
06-1、Robotaxi 飞轮开启
Robotaxi 技术突破正像给行业踩下成本优化的油门。无人驾驶按 SAE 标准分为 L0-L5 六级,Robotaxi 搭载 L4/L5 级自动驾驶技术,如同自带 “智能驾驶大脑”,能自主感知环境行驶,突发状况下可由云端安全员远程接管。

当前行业主流技术路线分为两类:多传感器融合 + 高精地图 + 模块化与端到端融合算法,及纯视觉 + 无图 + 端到端算法,恰似两条并行的技术赛道。随着技术迭代成熟,不仅筑牢应用安全性,更持续拉低成本,如今 Robotaxi 整车成本已降至 20-30 万元区间。

06-2、总结:
当前网约车行业的内卷态势已较为显著:供给端平台数量、司机及车辆证件供给持续饱和,市场竞争愈发激烈;在此背景下,司机工作时长被迫延长,但订单量与流水不升反降,叠加车辆租金、保险等运营成本高企,实际收入持续承压;而企业也陷入低价竞争的循环,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,行业整体陷入低效内耗的状态。
不过,随着 L4/L5 级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步成熟,Robotaxi 的普及将成为打破这一困局的关键:其不仅能替代人工驾驶,显著降低人力成本,还将优化运力供给的底层逻辑,推动行业跳出当前的低价内卷格局,转而向技术迭代、服务体验升级的高质量竞争方向转型,最终或将重塑网约车行业的整体运营模式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